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学院新闻

凡翻译者 必先晓其史也—《基础英语综合实践》课程改革系列故事三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3-12-25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(通讯员 肖贻之)12月1日,金莎官网夏永红老师继上月将英语专业课程搬进荆州市博物馆,并让同学们根据任意一件文物进行讲解词的撰写后,又推出了专业课程的第三个活动—英文翻译讲解词。本次活动更是邀请到了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的田传茂教授,对同学们选出的5份英文版讲解词进行批改、点评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拓展。田教授在实践中教学,教导同学们如何更准确地翻译讲解词。

在本次活动前期,同学们初次翻译完讲解词后,便投票选出了5份最好的作品,在学习了夏老师分享的视频后,自行对作品进行修改、完善,而后再次提交,并提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。

晚上七点半,慕名而来的同学们便陆陆续续进入腾讯会议,博物馆的双语讲解员们也带着问题,前来请教田教授。

人员到齐后,本次活动正式开始。田教授针对“蟾座凤鸟羽人”这一文物中“蟾蜍”的形象展开讲述:蟾蜍在古代民间与仕途相联系,为官运亨通的形象,也寄托了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,并与如今人们对蟾蜍的印象相对比,解答了大家的疑惑。同时田教授还列举了大学生们喜爱看的电视剧中与“鸟人”有关的角色形象,证明电视剧也具有一定历史来源,而非空穴来风,这一接地气的行为一下子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,同学们也开始更加积极地与田教授互动。

田教授肯定了大家选出的5份翻译作品,认为这些作品整体质量较高,足见同学们的用心,而后对每份作品中有所欠缺之处进行详细地讲解,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。田教授还总结了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:即专有名词前“the”的使用老是忘记,以及部分句子单复数、时态使用的不当。

田教授在对每份作品进行逐词修改、讲解的过程中,还严谨地批注了历史文物的有关资料,如有同学将“豆”翻译成bean,殊不知“豆”为东周时期的一种流行器皿,形如高足盘,下有圆足,故而应翻译为“dish”,如果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随意翻译,则往往可能闹出笑话甚至误导游客,所以同学们在翻译时也应该认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,而后动笔。而每件文物的名称,田教授则翻译得简洁而准确,文物名不一定需要华丽复杂的词语,合适的才是最好的。同样的,中文讲解词里的“鬼斧神工、流光溢彩”,田教授只用一个“incredible”便翻译得生动、简洁、形象,同学们也纷纷在聊天框里发出感慨。最后,田教授针对部分搭配不当的短语,指出:动词短语搭配的使用应符合逻辑,翻译时可以阅读上下文,想一想这个词的意思用在此处是否合适,比如酒器的堆叠不像纸张一样,所以用“stack”而非“fold”。

活动最后,同学们在聊天框分享了各自的收获,表示笔记本上又多了不少“干货”。翻译最见“真金白银”,所以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应更加注意用词的严谨性、注重日常积累。本次讲座长达一个半小时,至此圆满结束,同学们后期将根据今日所学,对自己所翻译的讲解词进行进一步地修订。

本门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之一:《基础英语综合实践》。课程以培养学生“讲好中国故事”为目标,以“荆楚文化”为依托,扎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,深入展开校企合作,培养“外国语,中国心”的新时代中国外语人才。